仙来居伴奏网
标题:
全国人民侃大山PK北京人侃天下
[打印本页]
作者:
peacelife30
时间:
2006-7-13 20:28:55
标题:
全国人民侃大山PK北京人侃天下
作者:旱地忽律布朗 提交日期:2005-12-7 11:06:00
侃是个时下颇为流行的单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解释如下:1.形容词。理直气壮,从容不迫。2.动词。用言语戏弄;调笑。3.动词。闲扯;聊天。4.名词。隐语;暗语。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是第3种用法,即所谓的侃大山者。
依本人看来,侃是个自人类文明社会处在以来就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的尤物。人类每一步发展史都没离开过这个侃。上古时候,群居的原始人在追逐了一天猎物之后围坐在篝火边听酋长或萨满侃神化。说者侃的必恭必敬,听众也听的唯唯诺诺,于是众神在篝火的升腾于吐星四溅中恍惚间降临人士,我们有了宗教。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当权者时不时以各种名义把远封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亲信哥们招呼到一起,或是训斥一番,或是表扬一顿。得宠者欣欣然摇着尾巴回去做他的地方领导人,被骂的悻悻然低着脑袋回去纠正他的过错。最高领导者在侃的过程中不但满足了表现欲,也达到了巩固国家政权,加强集权统制的目的。这一屡试不爽的侃术在几天依然风行于世,正所谓大会3、6、9,小会天天有。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以上说的都是上层建筑的侃,听上去好像“缥缈的亚特兰提斯”一样遥远,和咱们老百姓没多大关系。其实侃真正的应用正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像大米白面油盐酱醋鸡蛋青菜烈酒清茶一样属于“生活必需品”。也许正是因为它太普通了,太常见了,我们往往会忽视侃的重要性。
不妨说的通俗一点,侃做为方言来说多流行于北京地区,但各地也都有各自侃的方式,各时代也都有各时代的说法。古代称之为“坐而讨道”,现在叫“研讨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治疗”,老百姓称之为“话疗”。东北人叫唠嗑,四川人叫龙门阵,上海人叫嘎塞吾,北京人叫侃大山。网络上叫聊,恋人间名谈,大学生称论,老农民呼谝。
希腊人光着膀子在奥林匹斯上山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众人皆称其为哲学家。哥俩喝的面红耳赤,大着舌头聊:“生活咋就这么难呢?老婆咋就这么烦呢?孩子咋就这么馋呢?”众人皆称其为醉鬼。哲学家也好,醉鬼也罢,他们都是在侃人生,侃理想,在侃的过程中得到身心上的愉悦,在侃的方式上花样百出,在侃的结果那得到满足。侃就是交流,就是自我慰籍和相互慰籍。
人是群居性的哺乳动物,人一旦离开了群体必然痛苦难耐,不说是否能保持生理需要。单就心理上也够哭爹喊娘,跳楼自焚的了。怪不得鲁滨逊落魄到荒岛上还要找个星期五作伴,监狱里动不动就光小号呢。有句俗话叫“秦桧还有三个朋友”,秦桧要朋友干什么?侃呀!纵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那个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不是在侃的过程中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是在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之被众人高高捧起重重摔下。
再说咱老百姓自己的事,上班和同事侃,回家和老婆侃,好不容易不说话了,还有盯着电视听里面的小人侃。什么?你不看电视?看书不?看书也是听别人侃。什么?书也不看?上网不?网络世界侃的更神了,而且是互动的侃。网也不上?如果你真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上班,不成家,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不吃饭,不拉屎,不食人间烟火,不近金钱美女的爷——恭喜你!你不用侃了,你已经成为别人侃的对象了——还是离不开侃。
我们都是凡人,离不开侃,也侃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来,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云云。不过做为整体的人群来说,侃的还是各有个的道的。
先说东北人的侃,东北人有一种天生的自由散漫习性。半年的农闲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把侃文化发挥到及至,只是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水平有限,难以侃成经典,侃成出版物。不过,随着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和大江南北的日益交流,东北人民的侃越来越受到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我说的主要是“北中国”地区。以某中超俱乐部老板为首的一批靠侃发家者就是极好的例子,其实他们原本聊以为生的曲艺手段本就发源于侃,东北人称之为“绍”,最初的二人转就是在“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绍”就是满手老茧的农民兄弟在金风送喜的丰收季节,叼着烟袋,蹲在地头相互歌颂或相互诋毁以达到自娱自乐目的的一种民间休闲方式。由于出身卑微,东北的侃连同由此产生的曲艺形式都难以达到所谓“雅”的程度,侃者往往以某人(有时是本人)生理缺陷为切入口大做文章,更有甚者则可归入“民间性文化研究”的范畴。
以此看来,东北的侃是农民的侃,虽能聊以自慰,但成不了经典。
再说四川人的侃,入乡随俗的说法应该是“龙门阵”。四川自李冰父子之后便成为天府之国,丝茶粮米不绝于路,一直过着中产阶级的幽闲生活。正因如此,川人侃起来自有一番闲雅在其中。侃不能乱侃,要分时间,分地点,分方式,分氛围,只是对侃的对象不十分在乎,对侃的内容也不苛求。多在人声鼎沸雾霭蒸腾的茶楼中僻一片领地,慢慢地泡上一壶艳的,优雅地举起半人长的烟袋,深深吸上一口,娓娓侃来。川人那种特有的,结合南北口音的方言也正适合如此侃来。每句颇有这里的话都要加上长长的尾音:“当官的都是龟儿子哦~~~”有时还要转上几个弯,让余音随着茶碗里的蒸汽在房梁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小水滴,聚集冷却,在听众似乎就要忘却的时候啪地落在脖子里,让你打个寒战,于是金玉良言,永世难忘。真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只是你在那看似美丽的小水滴里看不到什么德先生和塞先生,尽是烟灰和茶渍拼成的一个个“龟儿子”。
川人侃的雅,但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虽然用的是古琴檀香,唱的确实下里巴人。
上海人民的侃可能是最无聊的了,在多数人看来,黄浦江上飘的都是巨商富贾的钱袋,忙碌的大财主们哪里来得时间侃呢?的确,江浙人不善侃,侃的即不像东北人那样具有娱乐性,也不想四川人那样悠悠然。他们的语速极快,似乎想尽量缩短交谈的时间,马上腾出手来去赚钱。侃的内容也很枯燥,基本上不会超出CCTV2涉及的内容。但若因此认为他们不会侃就大错特错了,上海人不但会侃,而且侃的还和国际接轨,早在中国足球之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上海人侃时也讲情调,不过不似川人那么传统。他们更喜欢穿着喜欢旗袍,坐在咖啡吧里静静地用眼神去侃。他们的听众不仅限于桌子对面的那位,整个店的客人伙计,乃至玻璃窗外的过客都是侃局中的一员。侃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很多的言语,往往细细嘬一口卡伏基诺,让锃亮的分头映出霓虹灯的光色,哲学家似的用比挖耳朵勺大不了多少的调羹搅拌杯子中的液体,淡淡地说:“侬今朝满漂亮的。”对方以微笑回侃,之后便是同样地搅拌杯子中即将被吞噬的液体。双方陷入沉默,转头了望细雨蒙蒙的街市,一切都尽在不言中。整个侃的过程别升华成为一种伯拉图式的对话,侃的实质反而成为了交流的障碍,形式主义在一方面被扒的一丝不挂,在另一方面却被裹在西装洋服下。
上海人侃的含蓄,侃的儒雅,侃的高境界,高水平。不过这样的侃已经被演义的不像饭夫走卒所能接受的侃的了,更像是三流演员刻意臆造的一部意识流话剧序幕。
要说把侃发挥到如火醇青的,举全国望之,非首都人民莫数。北京人民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北开长城可接关外胡虏的大气和幽默,南连运河能习江南的优雅和细腻,回顾过去有700余年的首都地位,展望未来承中华腾飞之历史使命。首都的独特地位给北京人民天生优越感,每个京城人生下来就是用来关心国计民生,民族兴衰的,从人大常委到出租司机,个个视国如家,侃国家大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取代了略显寒酸的家长里短了。北京方言也适合侃这方面的话题,它简洁明快,生动活波。即使市井俚语也不乏历史典故,怒骂之间还能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人一开侃,就是一堂容历史地理军事外交建筑交通教育文化古典现代现实浪漫于一身的现场课。外地人到了北京往往首先惊叹于北京人的眼界和政治头脑,而后才被天安门鸟巢之类的所吸引。
北京是个曲艺发达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的全国各地文艺高手群居于此。北京人在侃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吸取了各种曲艺的长处。就像相声里的说学逗唱四项基本原则一样,北京人的侃也把抑扬顿挫合着押韵比拟比喻排比对仗拟人修饰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歪打正着落井下石杀鸡给猴看等技术手段应用的淋漓尽致。听京人一席侃,往往云里雾里,真不知今朝是何年也!
天津卫是个离首都不远的所在,天津人民侃的功夫也不在首都人民之下,而且侃的更有地方特色。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天津方言有股怪味,原因很简单,天津是个移民城市,主要来自淮北地区的戍边军屯。自明代燕王那时就保持了这种颇有幽默感的方言。时至今日,天津卫的方言在一圈普通话的包围下依然生机昂然,自成一体。这一方面说明天津人民不忘本,不忘祖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天津的闭塞和守旧。搞的这个城市连本·拉登都懒得炸了。
真是杂糅了传统和幽默感的天津方言,孕育出天津独特的侃文化。天津人想侃时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男女老幼有机会就侃,最典型的就是得到艺术升华的天津人形象——贫嘴张大民同志。张同志在单位和领导侃,在车间和同志侃,下班路上和徒弟侃,回家和邻居侃,做饭和弟弟妹妹侃,吃饭和儿子侃,洗碗和老妈侃,好不容易上床睡觉了,还得和老婆侃一段。要俺说 ,天津人民不容易,自小就是背井离乡到北方这片不毛之地为首都人民堵枪眼的。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新中国,没享受几年重工业基地的福就碰到了文革,好不容易熬过文革又遇到了改革。重工业基地的好处没得到多少,倒是留下不少隐患,下岗待业再就业再下岗再待业,加上大城市的通病,房子车子孩子……天津人民要不是仗着这点幽默的侃文化,哪能熬到今天呀。
这里还要再讲个有关天津人侃的小故事,俺一哥们,加入人民警察的光荣队伍,领导很器重,派他去上海郊区最远的一个点守路口,名曰“锻炼”。一日,哥们拦住一超载东风长挂,上面堆的白菜比岗亭的小棚子还高,比领导的腰围还宽。欲罚之以征收,下来两天津人,一路神侃,让人民警察忘却了一天的辛苦,嘻嘻一笑,放行。看见天津人民侃功之深厚,之实用性。
天津的侃是弱势群体聊以自慰的侃,是迸发着智慧火花和无奈叹息侃。看似阳光灿烂,实则包含辛酸。
本不想说广东人民的侃功了,因为俺听不懂粤方言。不过一位游历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哥们在酒醉之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广东人呀……精妓特区呀!”所谓“精妓特区”是指小平同志画的圈圈里的两种自然现象:1.人精明。2.服务性行业发达。第二点俺不好对说,不是不敢说,是没体验过,没钱,也没脸。第一点倒是和侃颇有关系,广东人民精明,据说沾上毛比猴都精。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毅然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头。时至今日,不少没毕业的弟弟妹妹一旦提及珠三角,都是充满了敬仰和向往,有如当年提及北京天安门,长安白马寺一般。广东人民之所以在弟弟妹妹心目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靠的不单单是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那个用红笔画出来的圈。更重要的是广东人民的商业意识,自康熙年间开始,广州就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各色人种齐聚与此,广州人民从此开始锻炼自己的生意经,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珠江地区的民风。
广州人侃起来不想其他地方人民那么容易发现,他们往往把侃和食物联系在一起,让嘴巴的两个功能在同一时间内发挥其最主要的两个功能。一边侃一边吃,满嘴流油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尽情地咀嚼了一番。不过广东人关心可没有普通老百姓那么俗气,他们侃大山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和历史。经济自不用多少,为什么会有个历史在里面呢?其实广东人民是非常注重历史的,某些方面甚至比多少多少朝古都的人民还要重视。他们喜欢舞狮,喜欢结社,喜欢关老爷,喜欢家族式的生活方式。这些传统的内容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无非五个字:山高皇帝远。粤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发音,只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波及到祖国最南部已经微乎其微了。粤文化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华传统,这是因为革命的火焰烧到这边已经不那么激烈了。
因此广东人的侃可谓传统的侃,实用的侃,如果您想知道中国古人在酒酣耳赤之后是怎么侃的,就到广州走一圈吧。唯其不足者,侃的缺少点幽默感。
最后说说最不善于侃的西北人民。西北人民的侃是朴实的,是诚恳的,某种程度上,你甚至不能称其为侃。他们自幼不善言辞,如俺这样花言巧语自往往会被当作是鸡鸣狗盗之辈的。2000年去西北时,至一小县城,于当地朋友对饮,酒是好酒,肉是好肉,但就是觉得餐桌上缺了点什么。三寻之后,发现桌上言语间除了“喝”、“吃”之外没什么话茬了。再喝,俺的胃抗议时,对方终于发挥了他的长项——唱。西北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炎黄龙兴之地的大名不是白白来的。他们已经把侃文化发挥到另一个层次,开始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内心燃烧的酒精了。
酒桌对面的兄弟呼地站起,伸长了脖颈,双眼凝视天花板上摇椅的100瓦灯泡,深深吸入一口气,呲出满口黄牙——俺本以为仁兄要吼出“山单单花开”之类的传统文化来,没想到这哥们开口到“你问我爱你有几分……”顿时晕倒。如此阴柔的恋曲之他这么一演义,竟也唱得动听豪迈。从前听港台艺人唱,眼前幻化的尽是风花雪月美女帅哥,今日一听,竟引来无数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纵横于烟雾之中,怎不让俺惊叹文化之深奥,感叹千年之古城。
西北人民的侃是艺术的侃,侃的虽土但能在黄土之下发掘出文化来,一锄头下去挖个把兵马俑出来也不为奇,侃之大成者也。
以上说的都是传统的侃,还属于刀耕火种圈地围城的初级阶段。现而今儿,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抹煞了侃的地域限制,把全国人民拢在一起侃,称之为网侃——即在网络上神侃,QQ,聊天室,论坛,乃至网络游戏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种侃法更新颖,更有活力,更丰富多彩品种多样,而且施行三包服务上门。
只是不才能力有限,不敢在各位面前多少网侃的魅力了。个中滋味,列位看客只有评说了。
作者:
梦回
时间:
2006-7-14 21:33:49
说得都不错,好文章,收了..................................
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http://t2.xianlai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